- 新聞中心NEWS


新聞中心
- 骨質疏松不是生理問題 專家:防治骨質疏松應從青少年時期開始
- 2021-05-13 瀏覽:1979 來源:醫藥網
- 骨質疏松被稱為“靜悄悄的流行病”,是“悄無聲息的骨骼殺手”。該病是以骨量低下、骨骼微結構損傷、導致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,患者多為絕經后女性和老年男性。
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質疏松和骨病?浦魅握抡窳纸淌9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,雖然骨質疏松與年齡增長關系密切,但其實,骨骼中的鈣流失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了。這意味著,骨質疏松從20歲開始就慢慢跟人們“走向一起”了。這位專家指出,強健骨骼,應該從青少年就開始,“我們現在做的都是后端,沒有做預防,而是在做治療!人的骨量峰值一般在25-30歲。而有不良的生活習慣者,比如不曬太陽、不運動、飲食中缺少鈣攝入等,在年輕時骨量就無法達到峰值,有的只有峰值的70%。進入老年,骨量流失快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。章振林表示,在15-20歲青少年時期注重補鈣,可有效預防老年時期患上骨質疏松癥。采訪中,章振林希望孩子們增加戶外運動,生長中的青少年應在飲食中補充鈣和維生素D,多吃牛奶、奶酪,還要多沐浴陽光。他說,老人每日沐浴陽光超過30分鐘,小孩15-20分鐘,就能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。現在,可以有效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很多,但是民眾就診率很低。對于骨質疏松,不少民眾存在認識誤區,章振林告訴記者,很多人認為骨質疏松癥不是一種疾病,而是年紀大了都會有的生理問題。其實,骨質疏松是一種慢性病,可以預防和控制。章振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在其臨床實踐中很多病人是坐著輪椅來的,他們多罹患壓縮性骨折、腕部或者胯部骨折。有的患者在經過多次手術之后才想到來骨質疏松科求助。他們并不知道骨折疏松可以治療和預防。這位專家十分痛心地說,原來身高一米七的患者,最后變成不到一米五了,這是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常見的情況。而出現了壓縮性骨質或者多次骨折后,即使用最好的藥,患者治療效果也無法盡人意。章振林直言,部分骨科醫生的意識也有待提高。有些醫生給患者做了多次手術,打了骨水泥、釘子等,都沒有意識到要提醒患者來骨質疏松科就診。據透露,其所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將探索啟動合理的轉診體系和模式,將相關骨折患者轉到內科治療。
- 上一篇:四部門發布《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》公告 下一篇:國談藥品“雙通道”新政發布!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醫保